甘肃省老科协医疗卫生分会会长 刘同生
(2018年4月12日)
1978到2018,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“迟到国”,变为现代化的“实践中心”;从世界的跟跑者,变为“让全世界仰望的‘北极星’”。在医疗卫生领域,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,主要成就在:
一、全民医保成就惊人
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公民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。截止2017年,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.5亿,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。对一个人口众多、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,这无疑是一项惊人成就,得益于国家的巨大投入。
二、 传染病基本被控制
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,传染病发病率、死亡率早已退出疾病前十名,艾滋病、乙肝、结核等传染病得到遏制,多种新发、输入性传染病被有效控制。这一变化得益于几个方面的进步。 过去,发现传染病病例后,先由乡报告到县,再到市和省,等国家卫生部收到报告时,需时较长。现在,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大小医院均安装了卫生计生网络直报系统,国家卫生计生委第一时间就能发现传染病例。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由过去单一的防疫站,发展成全社会的防控网。 诊疗技术。以前,由于缺乏细菌、病毒等病原诊断技术,医生只能根据经验诊断,传染病误诊率高。近些年,核酸和分子诊断技术快速发展,诊断率显著提高。再加上抗生素、抗病毒新药的研发应用,传染病病死率得到控制。加之微创介入为各专科诊疗带来了崭新一页。 疫苗预防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能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不多。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我国只有5种疫苗提供公费接种。如今,15种疫苗可公费接种,肺炎、宫颈癌疫苗等可自费接种。 三、人均寿命长了十岁之多 中国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长。《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》指出,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.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.5岁,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8.1‰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.7‰,这些突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医疗投入的增加。 四、农村健康水平提高 40年前,中国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处于“赤脚医疗时代”,医生水平不高,缺乏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能力,再加上交通不便,这些患者难以转诊到大医院。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医疗卫生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、偏远地区交通改善,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,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的重症病人可适时到城市的大医院诊治疾病,农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。
五、控制烟草有法可依
我国医疗领域发展迅猛,其中健康教育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。2016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,已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。 公众对吸烟及二手烟危害的知晓率得到提高。 六、降底了药品加成
不断完善医疗改革,破除了以药养医,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,强化食品、药品安全供应保障,推进医药分开,实施药品阳光采购,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完善分类补偿机制,坚持公益性导向,完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机制,将福利惠及更多广大民众。
回顾40年改革开放成果辉煌,令世人瞩目,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为实现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而努力奋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