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方面走在前面,同时本次疫情中,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完善、病原检测能力不足、大医院病、重症救治能力短缺等问题暴露,制约了我国防疫措施的效果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什么存在突出短板?应采取哪些措施补齐?医疗卫生新基建是否仅具有意义?
我们长期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,2月发布《是该启动“新”一轮基建了》,随后发布《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》《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》等,引发各界大讨论,并终从学术讨论走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,新基建正式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,客观专业的研究推动社会进步。
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历史的突出短板,财政支出占比仅为发达国家的1/3-1/2,财政长期欠账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总量薄弱、结构扭曲,在本次疫情中充分暴露。
面对问题,我国亟需开启医疗卫生新基建,补齐短板并发挥科技的带动效应,且已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多个政策文件中体现。补短板方面,重点从检验检测能力、重症救治能力、医疗物资储备方面着手,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;科技方面,鼓励医疗信息化、互联网医疗、人工智能+医疗及创新药械研发等的发展,其中医疗信息化是现代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,政策正在大力推进;互联网医疗及人工智能+医疗行业则刚刚起步,本次疫情有望成为行业爆发的催化剂;创新药械研发虽已有长足进步,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,需要医保制度、审评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。
从长期看,医疗卫生新基建不仅可以降低瘟疫的潜在威胁,还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,同时医疗大数据等具有多产业的带动效应,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、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。
政策建议方面,首先要提高政府在医药卫生事业建设中的重视程度,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,加大财政支出力度,满足人民的基本健康需求。其次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重点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,不仅要在硬件实施上给予完善,更要在专业人员配套上补足,全面提高服务能力。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,同时稳步推进医改,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。
|